背诵,是学习的基础之一,特别是文科类的学科,如果没有备好知识点,那就不同谈考试了。那么,作为一名学生,我们该如何高效地背书呢? 记忆不同的内容,自然需要不同的记忆方法
背诗词、古文、课文、英语、史地政等这些都需要精确记忆。 但诗词背诵相对简单,一部分人胡乱朗读几遍都能背下来,我们就会以为任何东西,都能用这套方法去背诵。 有些文章很长,花了很长时间也无法熟练背下来,好不容易背下来了,过程也很痛苦。我们常常又轻率地得出结论:背诵很痛苦,自己的记忆力不够用。 其实,这些方式和态度都不对!
对于那些不押韵的、不顺口的、又比较长的文章,尽量避免去努力用短时间、在当天就把它背下来。可以先朗读几遍,把整篇文章能够读得通顺、读得流利以后,再去背,就要轻松很多。 朗读时,你甚至可以不去管文章的意义的“望天书”、“有口无心”地朗读。特别是比较困难的古文。古代很多私塾,就是这样训练学生的:在不讲解意义的情况下,就让学生反复朗读文章。 等到读熟以后再听老师讲解,理解意义就会毫不费力!
最好安排每天只朗读一遍,而不是在一天之内,或一节课内,连续不断地朗读同样的文章。 读得顺口了、意义理解了,文章的大多数内容其实已经悄悄地、自动地被记住了。最后的背诵努力,只是去攻克个别的困难词句,或者文章中一些不太自然的意义转折和上下文的连接方式。
2、意义性背诵有些背诵则不需要完全的精确。比如说历史、地理、政治时,我们记住的东西,意义上和书中相同就可以了,文字上有些小差异并没有搞关系。这种只需要意义性背诵的知识,一般来说内容都特别多。
很多人背这种知识喜欢背完第一章,再背第二章,一章一章地背。不过常常背到第二章,又发现有些第一章的知识忘了。有的学生又倒回来复习第一章;不少同学到最后考试时,还是前几章打转...
正确的背诵方式,应该是把书本从头到尾阅读两三遍,熟悉所有知识,然后再对知识进行总结和标记,最后进行背诵。